|
发表于 2014-10-8 23:56:18
|
显示全部楼层
勇士@辉演/1 王宠小楷的用笔特点
王宠小楷继承了“钟王”的笔法,点画古朴,笔力浑厚,内含筋骨,寓巧于拙,遒劲超逸,姿态横溢,别有一种意味可寻。
用笔古朴。王宠小楷用笔古朴是相对于纤细柔媚风格而言。赵宦光《寒山帚谈》云:“小楷世用极博,钟繇、二王居然立极,钟逼古,王圆融,自古及今皆两家耳。”王宠小楷用笔取法魏晋,笔画起收用藏,笔到力到,姿态如隶,增加了朴拙意趣。如捺画的反曲状态,横画的中锋收笔,撇画短小含蓄。
点画浑厚。浑厚是王宠小楷用笔的又一特点。因其师法钟繇,得其厚重。起收多藏锋,用笔中锋,短小精悍,厚实朴茂。转折多用外拓法,提笔暗过,提锋圆转,形如折钗骨,显其浑圆厚重,钩画出锋很小,含蓄凝重。
淹留有度。王宠小楷缩短笔画留出空间。王澍《论书剩语》云:“作蝇头细书,须令笔势纡余跌宕,有寻丈之势及佳。”王宠小楷,以腕运笔,笔画清晰,笔笔送到,笔断而意连,笔曲而势直,笔虽短而意却长。为突出疏朗空灵意趣,不使笔画搭接封满,故将能封口的笔画缩短,不予搭接,留出空间。如撇画尽量缩短,短横短竖提画缩为点等。
笔画纵逸。小楷字小,画虽短促,当尽展其笔势,点画舒展,结构自然开朗。张长史云:“小字展令大,尽笔势之为也。”王宠小楷笔画伸缩得当,该放就放。捺画、长横、戈钩等长画尽情放纵,而且向右上方和右下方取势,造险飘逸。能伸的笔画尽量放开,更加体现其宽绰飘扬。
富于变化。王宠小楷笔画变化多端。蒋骥《续书法论》云:“乃于字势之长短、大小,又因其自然,则直与天地为消息,万物为情状,错综变化,意趣无穷。”古人云:“小楷用笔贵于变化,千划雷同,便不是书,变化之道,在于点画富有异趣。”王宠小楷用笔大小错落,长短参差,姿态跌宕,奇正相合。一字之内,相同笔画有长短、角度变化,避免平行,整齐划一。
王宠小楷继承了钟繇、王羲之的笔法,又有自己的特点,笔画古朴典雅,笔意外拓,笔致翩翩,富于变化,显示了书家的艺术创造才能。
四、王宠小楷的结字特征
王宠的小楷结字也体现了“钟王”风貌,又融虞世南等风格,结字疏朗,纵向取势,萧散自然,神韵超逸。
结字疏朗。结字疏朗是小楷结字的共同特征。王宠的结字就更为突出。苏轼《论书》云:“世之所贵,必贵其难,真书难于飘扬,草书难于严重,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,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”。文徵明《停云馆帖》云:“小字贵开阔,字内间架宜明整,一如大字体段,诸美皆具也。”宋曹《书法约言》“作小字易于局促,务令开阔,有大字体段”。楷书中大字贵结密,小字贵宽绰,能宽绰则字清晰,给人以一种小中见大艺术感受。王宠小楷最得疏朗之法。方框结构中的横画竖画常以点代之,使其不与两直或两横相粘接。非交叉的笔画尽量不搭接,或采取尖接法相连。点画舒展,笔势开拓,外紧内松,萧散疏朗,游刃有余。
笔势外展。王宠小楷很多笔画都向外拱出。为取得字势外展的效果,突出了主要笔画,向上下左右伸展。从字的外开看,更多的字是向右下伸展。
伸缩得体。为结字布白的需要,笔画的伸缩和部件的大小反差较大,对比强烈,但又结成统一的整体。
字型多变。王宠小楷字形多变,有长有扁,有正有斜,但其总的趋势是左下收敛,右下舒展,字势多向左侧,造成险势。这种右下角稍重的习惯自钟至唐人写经,皆有此特点。但王宠改变了以往横扁格式为修长之格,显得超脱不俗。
间架脱离。王宠小楷书最惹眼的特点是笔画之间的结构脱落,字的间架之间相脱离,空间侵入字内,呈现疏淡,空灵。许多笔画只写出一半,好象没有写到位,笔画之间不相搭接,似连非连,若即若离,笔短意长,疏朗揖让。似乎笔画与字体都正在萌生,或者将入云烟迷离的空间中去。
五、王宠小楷的章法
小楷疏密和笔法有关系。一般笔致纤细的不宜行距宽,笔致厚重的不宜行距密。因为笔致既已纤细,行距再宽,通篇看来就显得苍白;而笔致厚重的如行距过密,就会显得黑压压一片,透不过气而有压抑感。因王宠小楷用笔古朴浑厚,故其章法字距行距宽舒,给人以开阔深远的艺术感受。小楷章法布白有三种:一是纵有行横有列,二是纵有行横无列,三是纵横无行列。三者之中,以纵横无行列为高。这种章法,大小相间,奇正相倚,疏密相协,笔意顾盼,气息流注,一片天机。如王献之《洛神赋十三行》为章法第一。观其布白,密而不嫌迫塞,疏不嫌空松,穿插争让,如繁星丽天。小楷章法若有乌丝阑所限,也要参差穿插,避免齐整均匀。郭尚先《论书》云:“晋人小楷,最须玩其分行布白处,唐风虽欧、褚大家,似为乌丝阑所窘,东山帖(王羲之书)便肃远有致。”
王宠小楷,他追求的是一种疏宕雅拙的韵味,以韵写拙,而又“拙中见秀”“拙中见雅”,结字疏朗,笔意外拓,婉约疏秀,富有萧散自然的风韵,显示出书法大家的风度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