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发表于 2016-2-17 21:35:53
|
显示全部楼层
(客家族群基本情况)
住诏安二都客家族群,大都是从元至明初年间,由客家祖地闽西汀州府各县迁来。依据漳州市政协2007年7月编篡,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
(注:)本县建设乡建华、白洋乡汀洋、深桥镇小金山、金星乡山兜、四都镇林乾、梅州农场等祖籍客家部分仍讲客话的,本文未作记述。
的《漳州姓氏》一书的资料及实地调查情况,现把较大族群列表介绍如下:
姓氏 | 何地
迁来 | 定居
时间 | 始祖 | 繁衍
代数 | 现有
人口 | 居住主要村落 | 张廖 | 宁化 | 元末
明初 | 廖化
张元子 | 25 | 4.9万 | 官陂镇17个行政村,红星乡进水、五洞、六洞、霞河 |
王
| 宁化
石壁 | 明永
乐年间 | 王宝生 | 23 | 1.8万人 | 秀篆镇陈龙、顶安、北坑、东径、堀龙、后堀、注湖上湖、三角塘、隔背小北坑、狮头楼 | 游 | 永定
下洋 | 元顺帝
年间 | 游念四 | 25 | 6千多人 | 埔坪、石东石下、注湖、大笼 | 黄 | 宁化
石壁 | 元延裕
年间 | 黄元隆 | 25 | 7千多人 | 霞葛镇、五通村、溪东村、溪材、庄尾 | 饶平
百嵩 | 元未
明初 | 黄镇秀 | 25 | 6千多人 | 秀篆镇、焕塘村、彩山村、石示 岭 | 西潭
湖美 | 明正德 | 黄应昌 | 18 | 3千多人 | 霞葛镇庄溪村 | 江 | 永定
金丰里 | 元景炎
年间 | 江百十二郎
启昌
叔侄
永隆 | 24 | 1.2万多人 | 霞葛镇天桥、司下、坑河、井北楼、太平镇大元中、秀篆镇上洋、江厝城 | 沈 | 上杭 | 元末
明初 | 上杭公
寿山、福山 | 25 | 1万
多人 | 太平镇:太平、科下、林塘、榕城、新营 | 李 | 平和
郑坑 | 明正统
明景泰 | 李仲仪
李仲信 | 23 | 9千
多人 | 秀篆镇:青龙山、乾东、寨坪、梓庭 | 陈 | 江西 | 明初 | 陈元隆 | 23 | 9千多人 | 太平镇:白叶、霞葛楼下、官陂梅子林 | 林 | 西潭
上营 | 元末 | 林原隆 | 23 | 7千
多人 | 霞葛镇南陂、庵下、桃李林 | 吕 | 宁化
石壁村 | 明初 | 吕秉仁 | 22 | 4千8百多人 | 秀篆镇河美村、玉龙坑 | 田 | 饶平
东山 | 明初 | 田九郎 | 23 | 4400多人 | 太平镇麻寮、河边、雪里、霞葛镇石桥 | 叶 | 平和
大溪镇 | 明万历 | 叶元波 | (9-23)
15 | 900多人 | 秀篆镇隔背、长寮 | 邱 | 饶平
水口 | 元至正十七年 | 邱伯顺 | 23 | 800多人 | 秀篆镇新城、乾下、大坪 | 赖 | 宁化 | 元代 | 赖天龙
赖寿远 | 24 | 800多人 | 秀篆镇埔坪岭下、霞葛镇下河、官陂镇凤狮湖田 | 谢 | 宁化 | 元大德
(1297) | 谢昇之 | 24 | 700多人 | 官陂镇半径、桐子里、
下洋坑 | 杨 | 平和
九峰 |
明初
| 杨大章
杨秋晚 | 22 | 680人 | 霞葛镇华河村下河 |
| | | | | |
诏安县大族群姓氏源流分布情况表
诏安流传着“沈半县,张廖半山”的说法,从上表可清楚看出:张廖姓是诏安山区中,客家群体最大的族群,官陂镇17个行政村,与周边的村庄连在一起:有平和县的赤安、廖安,云霄县的水晶坪、白狗洞、小枋和本县红星乡的进水、五洞、六洞、坪路和下河等,共计五万三千多人。其廖姓,据族谱记载其祖籍陕西淮阳,后称武威。宋时廖圭随军驻扎在闽西上杭,分传八支裔孙。到官陂开基的廖任光,(生于元至顺3年,卒于明洪武31年[1324-1398],享年75岁)是在元末明初,从宁化石示下村迁入诏安官陂社坪寨村,娶妻江二娘传下四子即:汝常、杨荣、安献、感明。其次子杨荣,娶妻崔三娘,传下七子即:士荣、士宜、郭宁、士董、士宁、舜宁、福宁。其三子郭宁,又名廖化(廖三九郎),娶妻邱三七娘,只生一女取名爱玉(廖大娘)。廖家为人和善,家道殷实。于明宣德九年(1434年),原籍云霄西林和尚塘的张愿仔(又称张元子,字再辉,系开漳名将张伯纪公第二十四代裔孙)到诏安二都官陂游学、教书,常住廖化家中。廖化看到张愿仔英姿义气,忠厚风雅,是理想的东床之选,招其入赘为嗣,视若亲子,并把全部田园产业交其掌管。张愿仔也象对待亲生父母一样孝敬岳父母。张愿仔与廖大娘夫妻和睦,次年(1435年)生下一子取名友来。
在廖友来未加冠之时,廖家族有人触犯国法,犯法者已脱逃,事将累及全族。张愿仔以廖族人氏挺身往官衙申辩。因若上官司拖累多年,案结回家途中,身染重病垂危,抵家亲书嘱友来曰:父感外祖之恩,舍身图报未遂尽其义,我殁之后,尔当姓廖代父报德;死后当书张,以存祖根,生死不忘,张廖两全。
时值明景泰元年庚午岁(1450年),愿仔逝世后,友来奉父神主,往廖家祖祠,因书张不合入祠,廖族以酬篮盛神主善意奉还。而后,友来用篮奉父神主,往云霄西林张家祖地,并将其父所嘱告知族长,族亲嘉勉曰:“生廖死张,是一祠双祧”。甚善赐祠堂号“崇远堂”,并赐灯一对,书“清河衍派”、“汝水流芳”。还用八抬大桥,鼓乐送回官陂为张愿仔立祠。“张廖”两家遂成一脉,自立一族谓“张廖氏”,又称活廖死张或张骨廖皮。愿仔为张廖氏一世祖,友来为二世祖。
廖友来长大后,在廖大娘、岳祖母邱三七娘的呵护下,娶妻江十娘、柳五娘、吕一娘、章一娘。传下四子即:永安、永宁、永传、永祖。长子永安裔孙住官陂,次子永宁裔孙住云霄小枋;三子永传裔孙移广东;四子永祖裔孙住官陂的官北、坪寨、陈畲、郑坑、龙石示、红星进水,云霄水晶坪、白狗洞、饶平的杨梅坪。
在官陂的三世永安,娶妻萧一娘、徐七娘、罗五娘、江六娘。传下五子即:元钦、元仲、元志、元聪、元宗。长子元钦、四子元聪、五子元宗裔孙外迁。次子元仲传裔孙现有六千多人,其中三千多人住彩下。三子元志传下裔孙现有三万多人,分住在官陂镇的十四个行政村中。
四世元志,娶妻巫九娘、传下二子:道文、道行。两兄弟在新坎溪口楼建祖祠“上纪堂”,兄道文得上厅,弟道行得下厅。建祠地理师说:得下厅者宜外出。从七世起,道行派下裔孙每一代只留下一、两人在家经营祖业,其余的都外迁到台湾发展。
随着张廖氏族群的壮大,官陂可垦殖的土地资源有限,明崇祯三年(1630年),闽南闹饥荒,福建督师熊文灿采纳郑之龙开启台湾的建议,招募饥民“一人给银三两,三人给牛一头”,用船运至台湾让其在西岸垦荒造田,张廖族人,同秀篆王、游、李、吕、邱等客家人应募者众多。台湾岛土地肥沃,雨水阳光充足,成为客家人迁徙创业的首选之地,就在清朝初年,清政府为隔断郑氏政权的给养,实行“海禁”,官陂有元子公十二代裔孙,廖朝孔、廖朝河、廖朝路三兄弟和堂兄弟廖朝近、廖朝厅共五人,冒着禁令携带少量干粮,偷偷带上镰刀、锄头、铁镐等农具和少量五谷种子,登上破帆孤舟,在黑夜的掩护下,冒险向台湾驶去,辟波破浪,义无反顾,终于踏上台湾宝岛。他们来到云林二仑乡落脚,同先期到那里廖必达、廖建泉及钟姓、李姓等族亲,同心协力,披荆斩棘,开荒造田,兴修水利,播种五谷,以他乡为吾乡,实现他们立下的意向:到台湾垦荒,前途无量!清政府随着政权底定,逐渐开放禁令后,沿海一带掀起了渡海赴台热潮,张廖氏确有更多族亲来到宝岛,把西螺、二仑、仑背、港尾一带,原是一万公顷不毛之地,垦殖成物产丰富的农业生产基地;二仑乡成为台湾大谷仓,盛产香瓜更是一枝独秀,西螺浊水溪大米誉满岛内外,盛产蔬菜成为台湾蔬菜市场之牛耳,无籽西瓜更是市场上的畅销货, 这些无不展现出客家人的拓荒垦殖,艰苦创业的成果。他们薪火相传,人丁兴旺,至清末民国年间,宝岛上张廖氏成为二十多万人的泱泱大族。在西螺镇建造大宗祠“崇远堂”,祭祀廖公、元子公传下的列宗神主,其楹联:“崇建祠堂诏邑山连鲲岛峙,远寻地脉官陂水合虎溪流”。还建有分支宗祠近30座。留居祖地官陂的张廖氏族人,在民国年间,重新登记户籍时,都改成张姓,不论姓廖、姓张廖其实都是同一血脉,共同祭拜同一祖宗。
住在秀篆的王游姓,也是两姓同一血脉,共祭拜同祖宗的大族群。
据《王游氏族谱》记载:秀篆王氏乃唐琅琊王懿忠之后。于明永乐年间,王念八从汀州府宁化县移居漳州府漳浦县(当时诏安还未建县,秀篆属漳浦县管辖)秀篆埔坪石示下村居住。初到秀篆之时,勤工食力,铸铁营生,娶妻江八娘,单生一子取名先益。先益未满周岁,王念八不幸身故,遗下孀室幼子。时有埔坪崩田游念四之长孙东升房的游信忠,娶妻谢氏大娘、无子。与王念八生前有莫逆之交,遂将先益扶养成人,并分给田地、房产,随信忠改姓游,娶妻陈氏二娘,传下宗亮、宗武、宗晚三房。现秀篆王游氏裔孙建盘石祖祠,祀王念八为始祖,祀游信忠为远祖。已传衍至二十三代,分住在秀篆陈龙、顶安、北坑、埔坪的盘石、石堀,东径的东坑、田心、新福,堀龙的老屋楼、上村、麻坪里、拦泥洋,上洋的石板桥、上屋、南坑,注湖的上湖、三角塘,隔背的小北坑、狮头楼。共计一万八千多人,是秀篆客家人最大族群。
王游姓族群的扩大,与其传至五世祖游瑞清,字前溪、号四十五公有关。其生于明嘉靖八年(1529年),十三岁到霞葛南陂拜林八公为师,学经文三年。十八岁时,有白叶陈莹玉作乱,南赣军门传檄文到诏安,游瑞清率乡勇讨之,使秀篆免受其害。明嘉靖三十五年(1556年),龚有成时任诏安县长,却有篆山吴湘作反,瑞清组织二十多人壮助平。嘉靖四十年(1591),时有倭寇侵扰诏安三都,瑞清率督乡壮在太平大埔寨获倭首七级,交给抗倭名将俞大猷。俞大猷题匾:“义勇奇勋”,授瑞清为千总。而后又领兵征讨广东河源的寇乱,屡建功勋。
瑞清祖辈是在秀篆溪上游的埔坪盆地,那里先已有赖、游、江、林等姓氏裔孙在居住,土地资源有限。于明隆庆年间,时有江西赣州三寮青囊明师廖梅林(廖弼)来到秀篆,得到瑞清及其妻张氏的热情接待,并送以厚礼,而后廖弼带领徒弟十余人,在篆山径览数载,选定处于秀篆溪中游龙潭吉穴帐内将军大坐(又称黄蜂出巢),并定下阔狭尺寸的建祠规划一并给瑞清。瑞清怕后代裔孙改动,将龙潭祖祠的阔狭高低尺寸,勒石于祖祠东北方的门楼上。
未建盛衍堂祖祠前,秀篆溪中游,是一片沼泽地,俗称龙潭蛇窟,灌木杂草丛生,游瑞清在廖弼师徒指点下,得到李良才的帮助,购置龙潭田产,筑溪堤造田,开垦成为秀篆比较宽阔的盆地平川,使千总具有领兵、练武的场所,建成龙潭家庙盛衍堂。盛衍堂坐西北向东南,面阔50.5米,进深30米,建筑面积一千零二十平方米,后有花台,前的广场,半月泮池,占地三千八百多平方米,系三堂式古制大庙建筑,面阔七间,进深四间,三进大厅带两厢、横屋、祠内八天井,总计九十九间,规模宏大。改革开放后,于一九九二年由台北、台中、台南、高雄、宜兰、彰化、桃园等地游氏裔孙,集资八十多万元,按原貌修复,1993年列为诏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游瑞清曾孙(王游氏八世)游廷院,系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统治者后,驻守台湾的郑氏部下的骑都尉隶虎尉。他与族兄弟廷科、廷录、廷琳、廷碧等,与侄儿一江武生,于康熙十五年(1676年),在福建漳泉聚集数百人自成一军,北上兴化(莆田)与清兵作战。战败后,廷院战死在乌龙江,其子一涵同廷科、廷琳、廷碧,及秀篆、官陂、霞葛、太平众多姓氏的客家乡亲,回到台湾安居立业。到十二世游祖送是从台湾迁回秀篆龙潭,带回台湾茶树、柳树和罗汉松树苗在祖地栽种,当年种在盛衍堂附近的罗汉松,至今枝壮叶茂,郁郁葱葱。提倡复王姓,在盛衍堂张挂王、游两个灯笼,王游氏子孙兴旺后,写成三才人子游,与游念四亲传的三方人子游作个区别。在秀篆客家族里有王游、清游,迁台裔孙都是游姓。
从秀篆的王游和官陂张廖自成复姓,也昭示了他们有广阔包容心,弘扬中华民族知恩图报,不忘祖根的一种美德,都成海峡两岸的大族群。
住在秀篆镇的李氏,是从上杭稔田李火德十代裔孙:李仲仪、李仲信两兄弟从平和郑坑(现安厚镇歧山村),分别于明正统至景泰年间(1440—1450年),先后来到秀篆大坪头和青龙山开基。衍传裔孙住秀篆寨坪、青龙山、乾东、饶平县建饶镇布尾村,总计近万人。从明未清初有裔孙迁移台湾开基,从桃园、云林、南投、台北、宜兰等县市带回《李氏族谱》资料,已传衍有六万人。在传衍创业中记述中,那不畏艰辛,勇于开拓的事迹,李金兴五大公业,可说是典型个案。李仲仪的第十代孙李善明,于乾隆年间,率妻黄氏,儿子先俅、先琏、先洛、先极、先抓五兄弟一起横渡海峡,到台湾桃园县大溪镇月眉里,先邦人挑猪肉,后来自己卖猪肉,积攒一点钱后,便到大溪美华里,垦田耕作谋生,日子并不好过。其尾子先抓,娶妻廖氏,到月眉自闯天下,务农产米,经营米业。生下三个儿子后,不幸年仅四十一岁就早逝。其妻努力撑持,待其
三幼子长大,适逢大溪作为台湾北部重要商埠,进入繁盛时期,其长子李炳生,不仅经营米业,又购置帆船,往返台北与大溪之间,载货赚钱,积蓄资金便购地,参加兴建和平路街道。历经数代经营,形成月眉李氏大家族聚居区,用李炳生创办的李金兴商号,建成李金兴祭祖五大公业,不仅兴建宗祠“肇庆堂”,创办兰园,成为富甲一方的李氏新族群。那种创业有成,不忘宗亲,回报社会,也是客家精神的彰显和弘扬。
太平沈姓是由中原入闽始祖传至沈廷辅,传下八子即:椿、楸、松、柏、桂、榕、根、枝。各取名木字旁,称八木公派。其裔孙七十三郎,于元代从上杭迁居广东饶平新丰。传下八十五郎,(为太平沈姓一世祖)娶妻陈氏生二男:长男百四郎留居新丰。次男百五郎,于明洪武五年(1372年)迁居诏安霞葛田心,娶妻黄二娘传二子:寿山、福山。长男沈寿山于明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,择迁居太平(榕城下城),娶妻张氏,传下五子即:宗权、宗宁、宗政、宗德、宗达。现裔孙居榕城下城,科下、林塘、太平庵前、饶平赤坑。次男沈福山先迁潮阳,再于宣德五年(1430年)从潮阳迁回榕城巫屋墩,娶妻邹氏九娘,传下三子即:宗乾、宗坤、宗宇。现裔孙居:榕树下、屋子里、林屋、官屋、康美头、新营、新起楼、饶平凤山楼。在太平镇共有太平、科下、林塘、榕城、新营、五个行政村连成一片,一万二千多人。传至十一世沈以质先后携父、子,祖孙三代人迁往台湾埤麻庄半天寮。现沈姓裔孙在台南县新营柯下城仔、云林县斗南镇埤麻里、大东里等地约一万多人。
客家人的祖先是从黄河流域、中原大地,避战乱、逃灾荒,南迁而来。沿途经受着众多的磨难,来到山区林深路险,为了生存与发展,对于包容着儒、佛、道三教于一身五显大帝的信仰和崇拜比较普遍。漳州市政协2005年9月编集出版《漳州民间信仰》一书里写道:现存在漳州境内供奉五显大帝的宫观庵院约有17座,最早的当在唐宋年间建造,主要分布在芗城、龙海、云霄、诏安、长泰、平和等地,以诏安居多,有八座。
我县的秀篆、霞葛、太平客家聚居地,就有7座。(霞葛五通宫、镇龙庵、太平元中的永丰庵、秀篆的泰山寺、青龙庵、开元院、文兴堂)
五通宫、镇龙庵、开元院三座,都是以黄姓三支族群裔孙为主在供奉。特别是五通宫始建于明永乐元年(1403年),由其二世祖,时任福建省泉州府参军的黄文通倡建,已有六百多年历史,建筑规模宏大。主殿面阔五间,进深五间,共有五十根大柱支撑抬梁式大屋顶,两边是一厅两房的护屋,宫内有两花台三天井,整座是面阔38.6米,进深20.3米,建筑面积784平方米,坐北朝南,后有花台,前有大广场,占地3818平方米。大殿主供着五尊五显大帝神像,威武庄严。据“四游记”中的《华光传》,五显大帝是由佛祖面前油灯蒂,经众神注入骨骼、肌肉和血液而成为法力广大,降妖伏魔、能为民除害的五显灵官大帝。其为找生母、救母亲赴汤蹈火,不怕触犯天条,为达到目的锲而不舍,客家人敬仰这种精神,更是崇拜它由如来佛祖赐给的五通道法:一通天,天中自行;二通地,地中自裂;三通风,风中无影;四通水,水中无碍;五通火,火里自在。在族群聚居地建造大宫庙,作为地方保护神。这种崇拜五显帝的民间信仰文化,随着裔孙的迁徒,也带到新的迁居地。
在台湾,有18个县市建了从诏安五通宫分香出去“五显宫”。1987年以来,台湾黄氏族人或三五成群,或以五显帝理事组团前来祭拜,接引香火,其中有屏东县、彰化县、台中市、宜兰县、云林县等,他们在那里建有五通宫、五显宫、五行宫、五龙宫、五圣宫、兹清宫……都是朝拜五显大帝,作为当地的保护神。
据县政协文史委、县台办的资料,在改革开放后,从台湾到大陆拜祖,带回的族谱,估算诏籍台胞六十万,客家族群有五十多万,他们到台湾后,有许多仍保存着客家方言,客家生活习俗和客家的传统文化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