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楼主 |
发表于 2010-10-23 10:34:24
|
显示全部楼层
明代華南的社會風貌 文/王雙懷
王雙懷
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
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訪問學人
明代是華南開發的重要階段,無論是廣東,廣西還是福建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。從歷史的角度來看,明代華南的開發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,值得進行深入探討。最近幾十年,有不少學者對華南地區的歷史地理進行過研究,但涉及明代華南開發的論著較少。我曾閱讀過一些有關明代華南開發的原始資料。周佳榮博士和李金強博士讓我給大家講一講明代華南的社會風貌。我覺得這個問題很重要,但很難講好。現在,我準備從四個方面勾劃明代華南的社會風貌。不妥之處,請大家多多指教。
一、人口結構複雜,民風比較淳樸
明代華南的載籍戶口最多時有837萬1,這個數字是保守的,實際人口可能比這個數字要多2。據文獻記載,明代華南的人口是由不同民族、不同性別、不同職業的人構成的,情況相當複雜。
從民族結構來看,明代華南的人口分屬於不同的民族。雖然載籍戶口大部分都是漢族人口,但其他民族人口在當時華南人口中也佔有一定的比重。廣西是華南地區民族最多的省份。計有漢、壯、瑤、苗、侗、黎、畬、仡佬等十幾個民族。少數民族比漢族多。壯族和瑤族人口眾多,分布廣泛,在廣西的民族中佔有重要地位。廣東也是民族成份比較複雜的地方,有漢、瑤、黎、壯、苗、回、畬等。漢族的分布很廣泛。其他民族在分布方面都呈現出大分散、小聚居的特點3。瑤族和黎族人口較多,瑤族主要生活在廣州、高州、韶州、肇慶、廉州五府和羅定州的山谷中,此外,潮、惠二府的山谷中也有零星分布。黎族有〝生黎〞、〝熟黎〞之分。生黎絕大部分聚居於瓊州府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大山深處,熟黎則主要生活在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帶,往往與漢族雜居相處。福建的少數民族較少,祇有畬族和回族。如果加上高山族,也祇有三個少數民族。畬族主要分布在福州府和福寧州所轄的侯官、連江、羅源、閩清、永福、古田、寧德、福安等縣。此外,潮州府的龍岩等縣也有少數畬人。回族在福建的人數比畬族更少,主要分布在泉州府的晉江、惠安二縣,福州府的閩縣、侯官和邵武府的邵武等縣也有分布。高山族人居住在汀州府的寧化縣,是從臺灣遷移而來的。顯然,明代華南民族眾多。各民族的發展程度雖然不同,但都是華南地區開發的重要力量4。
就性別結構而言,明代華南的人口存在著男多女少的問題,有些地方的問題還是相當嚴重的。比如,福建福寧州嘉靖十一年(1532)有男11,245,女7,120,男女之比為1.58 : 1。嘉靖四十一年(1562)有男10,995,女7,717,男女之比為1.42 : 1。萬曆二十年有男11,163,女8,072,男女之比為1.38 : 1。男多女少的情況十分明顯5。廣東瓊州府正德七年(1512)有男179,524,女70,619,男女比例為2.54 : 1。其中,瓊山縣有男57,266,女21,572,比例2.65 : 1。澄邁縣男20,892,女6,240,比例3.35 : 1。臨高縣男28,977,女4,305,比例6.73 : 1。定安縣男8,757,女4,652,比例1.88 : 1。文昌縣男12,708,女6,589,比例1.93 : 1。會同男2,650,女1,260,比例2.1 : 1。樂會縣男8,022,女5,425,比例1.48 : 1。儋州男15,078,女5,043,比例2.99 : 1。萬州男9,011,女5,474,比例1.65 : 1。崖州男10,586,女7,350,比例1.44 : 1 6。男女之比較福寧州更為懸殊。廣西嘉靖元年(1522),男600,819,女453,933,比例為1.32 : 1。其中桂林府男171,413,女136,343,比例1.26 : 1。柳州府男91,125,女70,521,比例1.29 : 1。慶遠府男61,211,女42,486,比例1.44 : 1。平樂府男19,534,女12,843,比例1.52 : 1。梧州府男90,862,女82,464,比例1.1 : 1。潯州府男40,350,女35,122,比例1.15 : 1。南寧府男58,566,女37,495,比例1.56 : 1。太平府男21,600, 女18,340,比例1.18 : 1 7。上述情況表明,男多女少是明代華南各地普遍存在的現象。
明代華南人口的職業結構也比較複雜,有民戶、軍戶和匠戶等等,各地的情況頗不相同。福建福寧州在嘉靖十一年有戶6,138,其中民戶5,090,佔總戶數的82.9%;軍戶1,024,佔16.7%;匠戶12,所佔比例極小。廣東瓊州府正德七年有54,798戶。其中民戶43,174,佔總戶數的78.8%;軍戶3,336,佔6.1%;雜役戶7,747,佔14.1%。廣西桂林府嘉靖元年有戶59,789,其中民戶49,973,佔總戶數的83.6%;軍戶5,798,佔9.7%;匠戶3,502,佔5.9%;僧道戶445,所佔比重很小。南寧府有戶11,986,其中民戶9,638,佔80.4%;雜役戶2,328,佔19.4%。太平府有戶4,859,其中民戶4,719,佔97.1%;雜役戶125,佔2.5%。通過這些數據,我們可以看出明代華南各地人口的職業結構是不同的。在各種職業的人口中,民戶少者佔到當地總戶數的80%左右,多者佔到95%以上,平均在86%左右。也就是說,民戶在各類戶口中始終佔大多數。民戶的多寡與軍戶、雜役戶的多寡有關。凡是軍戶和雜役戶較多的地方,民戶所佔的比重就比較少,反之,則較多。軍戶、雜役戶和僧道戶很少從事農業生產,民戶則主要從事農業活動。因此,可以說,明代華南的大多數人口都是農業人口。
由於明代華南的人口結構比較複雜,加之各地的發展程度不同,因而明代華南的風土民情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。明人王世懋在《閩部疏》中說:「建邵之間,人帶豫章音,長汀以南,雜虔嶺之聲,自福至泉,……南盡漳海,不啻異域矣。然閩西諸郡,人皆食山自足,為舉子業,不求甚工;漳窮海徼,其人以業文為不資,以舶海為恒產。故文則揚葩而吐藻,幾酹三吳;武則輕生而健鬥,雄於東南。」雍正《廣東通志》在論述廣東風俗時說:「粵為炎服,地多燠而少寒。寒少則氣不藏,燠多則氣易泄。故南方君子好以節義文章著而或失之輕揚,其小人務本力田亦或未知學道。」可見,明代華南各地的風俗習慣是不盡相同的,但民風都比較淳樸。
福建布政司所轄諸府的風土民情,明人王應山《閩大記》、何喬遠《閩書》及《八閩通志》等書均有記載。福州府是福建布政司的所在地。士大夫行立名聲,冠婚喪祭,間用古禮;百姓安土樂業,畏法習事。屬邑長樂、福清科目鼎盛,永福、閩清以農業而著稱。興化府為「文物之邦,有齊魯遺風」8,教育相當發達。士大夫以名節相尚,人文之盛,為東南之冠。泉州府「山海環抱,地廣物饒」,「頻海者持魚鹽為命,依山者以桑麻為業」9。其民尚氣好勝,讀書的風氣也比較濃厚。漳州府沿海諸縣民多「梯山航海,泉貨充溢,珠香象犀文貝之屬、輿服伎巧珍錯之利,不脛而走海內」10。北部諸縣則以農、漁為業,很少從事商業活動。建寧府山多田少,其民尚氣節,「男女不混於途,少長各攻其業,民畏官府,土重清議,農力甚勤,不事商賈末技」11。「桑麻被隴,茶尹連山,土風差勝」12。延平府山陡水湍,「士以詩書相勸,民以耕桑為務」。邵武之人崇儉樸,尚高節,但信巫術,多建淫祠,「易動難安。」汀州府「士知讀書,民安稼穡,少營商賈」,其俗「剽輕負氣,願愨少文,士大夫雅好義,恬於進取。」
廣東布政司在明代統轄十府。廣州府是廣東布政司的治所,「民俗得華風之雜」,「人物富庶,商賈阜通」13。韶州府土曠人稀,「為農者擇沃土以耕,而於磽地多不用力。」農不力耕而販運\鹽鈔。「商不富,賈不巨,工不良,技不巧,歲時不事晏游。」14南雄府地近荊楚,風俗與韶州相同,民性質樸,崇尚農業和手工業。惠州府居五嶺東南,其俗「婦人為市,男子坐家」,「鮮詐而多質」。潮州府在閩粵之間,文教興旺,被稱作「海邊鄒魯」。肇慶府漢瑤雜居,「瘴氣最惡」,「土荒民疲,耕織僅以自給」,俗尚簡樸。高州府「地瘠而多曠」,民以高欄為居。廉州府「風氣勁悍」,「民性樸而生計拙」,多以育珠捕魚為業。雷州府頗雜黎俗,「人多欄居以避時鬱」。瓊州府是黎族聚居的地方,多以「檳榔為命,以薯菜為糧」。「民生全古樸之風,物類有瑰奇之狀。」
廣西少數民族眾多,情況更為複雜。「粵之西,三江環抱,錯編戶於蠻獠,不當十四五,烽驚時聞」15。桂林當楚越之交,被山帶江,「俗尚質樸,不漁則樵」。靈川以北,陽朔以南多瑤、壯,「故獨桂城之民有寧宇全次之人,文亦盛於他州」16。柳州府雖連桂林,但「郭以外,繞地率瑤壯矣」,故「風氣與中州異」。男子耕田,婦人不事蠶作,以織麻織布為業。慶遠府在桂西北,「環繞土夷」,「民之家一而瑤壯之穴九」。其人「以岩穴為居止,常持兵以事戰爭」。平樂府也是瑤壯聚居之處,「自昔號瘴鄉」,「民居多茅茨竹戶」。梧州府與廣東接壤,眾水環繞,氣候多變,其民「力田務本,不誘未作。」潯州府「地廣山深,瑤狼錯雜」,瘴氣嚴重,民以「力耕為業」。南寧府「為粵西壯郡,雖叢錯三十六銅,……蓋視諸郡獨夷曠,屯可容數萬人」,「人性輕悍,俗惟種田」17 其他府州多為瑤、壯生活之處,少數民族風情更為突出。
二、土地得到開發,農業有所進步
在明代276年間,華南各地多次掀起開發土地的浪潮,許多土地被開發出來。與此同時,農作物的種類增加,播種面積擴大,生產技術也有了較大的提高。
從明代華南地方志記載的情況來看,華南各地都在不同程度上進行了土地開發。其中廣東布政司土地開發的力度最大。雖然廣東的某些地方在某個時期由於種種原因也曾出現過耕地減少、田園荒蕪的現象,但大部分地方都有了較大的開發。廣東在洪武二十六年(1393)有耕地237,340.5頃,萬曆六年(1578)年增加到256,865.1頃。其中廣州府從76,086.05頃增加到103,601頃,潮州府從29,025.27頃增加到36,002.69頃,高州府從14,929.28頃增加到17,910.68頃,惠州府從23,074.11頃增加到46,309.96頃,瓊州府從19,856.01頃增加到36,753.56頃。增加的幅度都比較大。福建、廣西的一些地方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開發,但兩省的田地總面積卻在不斷縮小。福建在洪武二十六年有耕地146,259.6頃,至萬曆六年降至134,225頃。廣西洪武二十四年有耕地102,403.9頃,弘治十四年增至157,847.9頃,萬曆六年降至94,020.74頃。這種情況的出現有自然的因素,但主要還是人為的影響。就耕地面積講,廣州、惠州、肇慶、柳州、瓊州、潮州、梧州等府耕地較多,均在30,000頃以上;而慶遠、雷州等府耕地很少,少至3,000頃以下。各縣的人均耕地相差懸殊:永淳、樂昌等縣達80餘畝;荔波、懷遠、永安等縣才1畝左右。各地的墾殖率也不相同:福建的墾殖率在7.4%-8.07%之間,廣東在7.82%-8.46%之間,廣西在2.88%-4.84%之間。墾殖率最高的府是福興化,達到22.71%;其次是廣東南雄,達15.34%;再次是廣東肇慶、潮州、雷州及福建州等府,都達到10%以上。墾率最小的府是廣西慶遠府,才0.95%。這種布局在客觀上反映了各地區的開發程度。
明代華南的耕地有「田」、「地」之分。「田」為水地,「地」為旱地。具體劃分,又有圍田、圃田、沙田、洋田、垌田、梯田、架田、櫃田、塗田等多種類型。土地類型的增加以及各類土地面積的增加,是明代華南各地土地開發的結果,標誌著明代華南的土地開發已經向縱深發展,並且達到了一定的程定。明代華南的土地開發,是明代華南農業的晴雨表,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。在進行土地開發狀況,華南人十分注重水利建設,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18。因此,儘管明代華南的自然災害比較嚴重,農業生產仍然有了較大的發展19。這在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方面都有充分的體現。
明代華南的糧食作物種類多,分布廣,各有特點。在這些作物中,稻類作物是最主要的糧食作物,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稻類作物在明代有了較大發展,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景象:一方面,稻作的優良品種不斷出現,產量逐步提高。另一方面,稻作的分布更加廣泛,不僅各府州縣的平原、盆地均有種植,就連一些山地也種上了水稻。稻作的主產區是珠江、韓江、閩江、九龍江、潯江、鬱江等江河流域的平原、盆地及河谷地帶。其中廣州、肇慶、潮州、福州、建寧、梧州等府所產稻谷較多,每年上交稅糧都在十萬石以上,廣州府在有些年份所交稅糧將近三十萬石。桂北、瓊西的某些縣份也盛產水稻。麥類作物的地位僅次於稻作。明代中期氣候轉寒以後,小麥的種植有增加的趨勢。雖然種植面積不是很大,但分布相當廣泛。麥作主要分佈在山區、丘陵等處的旱地,有時與稻作輪作復種。粟類作物、豆類作物和代糧作物的分布也較廣泛,祇是種植面積較小而已。外來作物主要有玉米、番薯和花生,是明代中後期從海外引進的新型糧食作物。這些作物一來到華南就顯示出它的優越性,因而很快得到推廣,並且打破了傳統的作物組合格局,大有後來居上之勢,對華南地區的農業地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明代華南的經濟作物在農業中佔有較大的比重。明代華南的經濟作物可分為衣料、飲料、糖料、油料、果樹、蔬菜、木材及其他八類。棉花、蠶桑、諸麻、甘庶、茶葉、芝麻、油菜、油茶、油桐、烏柏、荔枝、龍眼、檳榔、杉樹、諸竹、諸菜、香料、染料和藥材的生產及其布局都比前代有了改觀。華南是我國最早種植棉花的地區之一,在我國棉花栽培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,但就自然環境來講並不太適合棉花的生長。明代華南的棉花種植業急轉直下。到明朝中後期,華南的蠶桑業興起,特別是隨著「桑基魚塘」的推廣,蠶桑業得到較大發展,從而取代了棉花種植業的地位。甘蔗是明代華南最重要的糖料作物,在廣東、廣西、福建等地都有栽培,並且成為加工出口的重要原料。茶葉隨著炒青技術的推廣和飲用方式的改變有了較大發展,成為內銷和外銷的大宗商品。芝麻、油菜等作物的種植區也有了擴大。至於荔枝、龍眼、檳榔等果木的栽培更有特色。其他經濟作物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了發展。這種情況是前所未有的20。
三、城市逐漸興起,商品經濟發展
有明一代,華南地區在城市、交通和商業方面也出現了一些新現象。明代中期以後,墟市大量增加,城鎮不斷擴大,出現了城市化的傾向。與此同時,水陸交通得到改善,商人階層空前活躍,商品經濟趨於發達,並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。
明代以前,華南地區的城市相對較少,有些縣份甚至沒有城廓。到明代,由於行政建置增加,出現了一些新的州城、縣城。另一方面,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,墟市大量出現,一些位於交通要道的村落也發展起來,成為城鎮。這種情況在明代華南各府中都有反映。以廣東為例。廣東在明初墟市尚少,廣州府祇有30多個墟市21,其他諸府更少。嘉靖年間,廣東各府、州、縣墟市增至439個22。其中廣州府136個,韶州府9個,惠州府37個,潮州府41個,肇慶府69個,高州府57個,廉州府19個,雷州府7個,瓊州府66個。萬曆年間墟市有又增加。順德從11個增加到36個,東莞由12個增加到29個,南海從19個增加到25個,新會從16個增加到25個。這些墟市大多數是綜合性的商業區域,也有一些是經營一種商品的專業性墟市。如合浦的珠市,羅浮的藥市,東莞的香市等23。不僅如此,城市的規模也有了明顯的擴大。廣州、福州、桂林作為華南各布政司的所在地,都是遠近聞名的大都會。明代曾對廣州城進行過三次規模較大的改造。經過三次改造,全城周長20餘里,面積大大超過了前代,成為華南中部首屈一指的大城市。16世紀到過廣州的西方殖民者回憶說:廣州「四周有堅固的城墻,構築良好,也相當高。」「城墻很整齊,沒有裂口、窟窿或縫罅,也沒有絲毫使它毀壞的形跡。」「墻圍是一萬二千三百五十步,有八十三座城樓。」「城內街道筆直劃一……大街上有橫過路面的牌樓,高大又建築精美,街道因此顯得美觀,城池也變得氣派起來」24。福州城是洪武四年在舊城基礎上建成的新型城市,周長十里,有七座城門,四個水關,東南面有寬大的城濠。當時到過福州的外國人對福州也有所描述。伯來拉在《中國報導》中寫道:「福州城很大,有內外都用方石築成的高大城墻。從城墻的寬度看,中間是實以泥土,……城市建在水上,……河流上有各種木橋和石橋……。這些河流和船祇使該城變得十分高貴,好像它是另一個威尼斯。」25 桂林城在明代洪武年間也進行過擴建,全城有十二個城門,面積小於廣州而大於福州。此外,泉州、建寧、潮州、肇慶、梧州、南寧也是當時較大的城市。
城市的發展對交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。明代中期以後,華南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改善。除了一些偏僻的山區和一些少數民族生活的深山以外,大部分府、州、縣的交通都比較發達。驛路、商路以及大大小小的其他道路縱橫交錯,已基本上形成了較為便利的交通網路。福建布政司的交通幹線主要有五條:即「福漳線」、「福延線」、「延建線」、「延邵線」和「延汀線」。福漳線從福州經興化府、泉州府到達漳州,是福建南部的十分重要的水陸大道。這條道路相對比平坦易行,沿途有三山、大田等13個驛站,再往西行,可到達潮州、惠州廣州等地。福延線從福州至延平府,全程約200公里,有7個驛站,是福建南北交通的主幹線。延建線從延平至建寧府,並向東北延伸,通往浙江布政使司。延邵線從延平至邵武府,西北出杉關與江西相通。延汀線即從延平到汀州府。西南行可以到達廣東。這三條道路都是在武夷山中穿梭,大部分是山路,不過都是驛路,比較寬暢26。
廣東布政司的交通比福建發達,交通幹線較多,主要有六條。北路一條:從廣州經韶州到達南雄。這條道路穿越廣東北部山區,是粵北地區的大動脈。南雄之北是著名的大庾嶺,設有「嶺南第一關」,過關可以到達北方各省。明代曾對這條道路進行過擴建和維修。東路二條:一條從廣州出發經惠州東南行到達潮州府;另一條從惠州沿東江而上,至梅州折而南下至於潮州。這二條路都可以與福建相通。西路二條:一條從廣州經肇慶沿西江逆行,到達廣西梧州等地;另一條從廣州西南行經羅定高州府到達廉州,即廣西欽州地區。南路一條:從高府南下經雷州府到達瓊州,即今海南省。各縣鄉鎮之間的道路水路兼備,特別是珠江三角洲地區,交通更為便利27。廣西布政司也有一些交通幹線。不過其交通幹線主要是水路,陸路相對較少。從桂林西北行經過全州可以到達湖廣,這是廣西與北方各省聯繫的最重要的陸上通道。自桂林沿桂江而下,可到達梧州、廣州。從桂林西南行,翻山越嶺,可到達柳州。柳州往西,有驛道通往慶達。自柳州沿柳江而下可到達潯州、梧州。從潯州沿鬱江而上可到達南寧府。從南寧府沿左、右江而上,則可分別到達太平、安南及田州、鎮達28。雖然水路較多,但多在山區穿行,不少地方交通並不方便。此外,華南有遼闊的海域,海上交通也比較發達。特別是廣東和福建沿海地區,海上交通顯得尤為重要。廣州、福州、泉州都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。從這些港口出海,可到達呂宋、安南及西洋各地。
城市和交通的發展,為商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。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,明代華南地區的商業呈現出迅猛發展的趨勢。福建商業發達的地區,主要是東南沿海一帶。福州是福建政治、經濟、文化的中心,規模大,人口多,相當繁華。「街道是鋪平的。有大批的商販,各人在他店門掛一塊大牌子,寫明他出售何種商品。手藝人也寫明他的行業。市場不小,售賣的物品極其豐富」29。所轄諸縣,往往出現「商賈多集」或「商賈輳集」的情況。與福州府毗連的興化府人多經商。莆田縣的江口市為「南北商舟所泊,人煙稠密」。黃石市「當市鬧處物貨充斥」。涵頭市「商賈魚鹽輻輳」。仙游縣的楓亭市「街長三里許,……商賈貿易頗盛」。沙溪市位於南北方往來大路,「客店洒肆稠密」。商業氣氛都很濃郁30。泉州本來就是著名的商埠,其商業的發展是可想而知的。廣東各地商業普遍較為繁榮。廣州是廣東的政治中心,同時也是廣東的商業中心。城內商人極多。城西和城南的商業最為發達,極目望去,店鋪林立,貨物雲集,「香、珠、犀、象如山,花鳥如海。番夷輻輳,日費數千萬金」31。16世紀初葉,葡萄牙人科爾沙到達廣州後,對廣州的城市和商業稱讚不已。他說廣州是他所到過的世界上最富裕的地方,堅固雄偉的城墻、寬闊的街道、珠江上來往如梭的無數帆船、繁華的商業市場以及經營瓷器、絲綢的商店目不暇接32。這種說法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廣州商業的繁盛局面。由於廣州的商業繁盛,因而廣州的貨物達銷內陸及海外各地。此外,廣東沿海中小城市的商業也較為發達,大小墟市遍布全省各地,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商品的流通。廣西的商業比前代也有了發展。桂林、梧州、柳州和南寧都是商業比較發達的城市。桂林是南北貨物的中轉站,兩廣商品多經此地運\往北方各地;而北方的商品也多經此地運\往兩廣。因此,桂林的商業在當地的經濟生活中佔有較為重要的地位。梧州府位於兩廣之間,水陸交通都是很方便,在明代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地。值得注意的是,明代華南的外貿也有所發展。明代長期實行海禁政策。這種情況對外貿是不利的。但即是在海禁最嚴厲的年代,華南沿海居民的外貿活動也沒有完全中斷33。明代後期,外貿在華南經濟中已佔有較為重要的地位。福建福、興、泉、漳四府與外界都保持著商貿關係。天啟五年,福建巡撫南居益稱:「海上之民以海為田,大者為商賈販於東西洋,官為給引,軍國且半資之,法所不禁。」34由此可見福建外貿之一斑。廣東的外貿更為活躍。明代後期,澳門崛起,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。「從澳門出發的國際航線聯結了亞洲、歐洲和中南美洲,成為名副其實的歐亞海上貿易構紐,也是廣州向海外輻射的最大中繼站」35。
四、社會矛盾增加,內憂外患嚴重
明代華南的開發,曾受到人為因素的制約。大體說來,明代前期華南地區的社會環境較好;明代中期以後,社會矛盾增加,內憂外患相當嚴重。明代華南的內憂外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:一是封建專制制度的消極作用;一是內部戰亂的負面影響,一是倭寇的殺掠和西方殖民者的騷擾。
明代專制制度的消極作用,集中表現為統治階級的腐敗。明代中葉以後,皇帝長年不理朝政,宦官專權,統治集團惡性膨脹,財政支出大大增加,賦役名目越來越多,數量也不斷加大。如萬曆四十六年九月,戶部以遼餉缺乏,援征倭、征播例,請加派。結果,福建派銀四萬六千九百七十八兩七錢五分二厘;廣東派銀八萬九千九百兩七錢八分七厘;廣西派銀三萬二千九百兩二錢六分一厘36。萬曆四十年十月,廣東等道御史等官疏言:「自礦稅繁興,海宇騰沸。一變而閭閻竭,破人家、掘人墓、剽掠人財……再變而縉紳憂……三變而京師空」37。在這種情況下,屯田制破壞了,官田基本上也被官僚地主據為己有。社會上出現了土地兼並的狂潮,大量土地落入皇室、官僚、貴族、地主、富商之手,賦役不均的現象日益嚴重。「富者田連阡陌,坐享兼併之利,無公家絲粒之需;貧者雖無立錐之地,而租稅額如故,未免縲紲追併之苦」38。在土地兼併和繁重賦稅的壓迫之下,許多農民不得不利背井離鄉,成為流民。
由於專制制度的負面影響,明代華南的社會矛盾逐漸加劇,戰亂隨之增加。明代華南的戰亂有官逼民反的農民起義,有少數民族的武裝暴動,有流岷強盜的作亂,還有統治階級內訌引起的兵變與叛亂。有時,幾種成份暫時結合在一起,使局勢變得更加混亂。據史書記載,明巿華南地區曾多次發生農民起義。其中英宗正統年間發生在福建的葉宗留、鄧茂七起義和發生在廣東的黃蕭養起義歷時最久,影響最大。明王朝與華南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也頗為頻繁。有明一代,廣東瓊州府的黎族發動過五次大規模的起義,廣東西、北、中部的瑤、壯、畬族也多次進行武裝反抗。此外,廣西的少數民族首領岑猛等人還曾在田州、思恩等地發動反動規模較大的叛亂。明王朝不斷調兵遣將,經過多年的戰爭,才將起義和叛亂鎮壓下去。這些戰亂,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華南的動盪,造成了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。
此外,明代華南的外患也很嚴重。當時的外患主要來自二個方面:一是倭寇在閩、粵沿海的搶劫進犯,一是西方殖民勢力的騷擾。明代實行海禁,中國的不法商人與海匪為圖私利,勾結日本沒落貴族、武士與浪人構成倭寇,進犯北起遼海、山東,南抵江、浙、閩、粵的漫長中國的海疆。倭寇野蠻、殘忍,所到之處,殺人放火,奸淫搶掠,無惡不做,甚至「驅掠少壯,發掘冢墓。束嬰孩竿上,沃以沸湯,視其啼號,拍手笑樂。得孕婦,卜度男女,刳視中否為勝負飲酒,積骸如陵。」39福建、廣東地處沿海,常常遭受倭寇的侵犯。被載入《明實錄》的較大的侵援活動即有數十起之多。倭寇的侵犯,不僅使華南人民的人民生命、財產遭受極大的損失,而且耗費了大量的兵力和財力。其危害是不可低估的。西方殖民者的侵擾雖然不像倭寇那樣猖狂,但也曾給華南沿海造成破壞。正德九年(1514),葡萄牙人「假入貢為名突至廣州,舉大銃如雷,徑抵南澳,郡城震駭。後謀\據東莞南頭地,至掠買小兒食之,強奪民家婦女,其淫毒古所未有也。」嘉靖三十二年(1553)葡萄牙人「托言舟觸風濤縫裂,水濕貢物」,借澳門「晾曬」,後又蓋房、租地、築城、修炮臺,把澳門強佔成殖民地40。繼葡萄牙之後,西班牙於萬曆二十六年(1598)由呂宋派船到廣東,在虎跳門蓋房,盤踞,建立侵略據點,後被廣東當局用武力趕出國境。萬曆三十年(1602)荷蘭人也來到華南,炮艦直抵澳門,為葡萄牙人挫敗。荷蘭殖民者轉而掠奪福建,萬曆三十七年(1609),荷蘭侵佔澎湖,不久被福建軍民驅逐。天啟二年(1622),荷蘭殖民者又犯澎湖,強迫島上居民築城,企圖長期霸佔,又大肆騷擾金門、廈門、澄海,燒毀鼓浪嶼,殺男掠女,慘無人道,使漁商停頓。崇禎十五年(1642),荷蘭打敗西班牙人,獨佔了臺灣,對臺灣人民進行野蠻統治。英國來得稍晚,泰昌元年(1620),英國商船「獨角獸」號第一次到達澳門。崇禎十年(1637)又派船直達廣州。他們不顧守軍警告,炮擊虎門,想用武力逼中國通商。此事後以英國道歉,廣東官員允許買賣而告罷。但這些禍根,等到清末中國衰弱時,便釀成大禍害。
* 本文是作者1999年4月8日在浸會大學演講的底稿。演講期間承蒙周佳榮博士、李金強博士、林啟彥博士、鮑紹霖博士和葉國洪博士參加討論,在此謹表謝意。
1 《太祖實錄》卷140;《明會典》卷19;《圖書編》卷90。
2 詳參拙作:〈論明代華南的載籍戶口〉,刊《陝西師範大學學報》1998年第3期。
3 司徒尚紀主編:《廣東歷史地圖集》(廣東省地圖出版社,1995),頁126。
4 詳參拙作:〈明代華南少數民族的地理分布〉,《中央民族大學學報》1999年第1期。
5 萬曆《福寧州志》卷4〈戶口〉。
6 正德《瓊臺志》卷10〈戶口〉。
7 嘉靖《廣西通志》卷18〈戶口〉。
8 《大明一統志》卷77。
9 《大明一統志》卷75。
10 道光《福建通志》卷56引萬曆《漳州府志》。
11 道光《福建通志》卷57引弘治《建寧府志》。
12 《大明一統志》卷76。
13 《大明一統志》卷79。
14 《大明一統志》卷79。
15 (明)楊芳:《殿粵要纂》卷1〈廣西總圖說〉。
16《大明一統志》卷83;嘉靖《廣西通志》卷1〈圖經上〉。
17 《殿粵要纂》卷3;《大明一統志》卷78。
18 詳參拙作:〈明代華南的水利建設〉,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》1998年第4期。
19 詳參拙作:〈自然災害對明代華南農業的影響〉,《古今農業》1998年第1期。
20 詳參拙作:〈明代華南的經濟作物及其地理分布〉,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》1998年第3期。
21 《永樂大典》卷11907〈廣州府〉。
22 嘉靖《廣東通志》卷24至26。
23 《廣東歷史地圖集》(廣東省地圖出版社,1995),頁147。
24 【葡】克路士:《中國志》第6章,見【英】C. R. 博克舍編注,何高濟譯:《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》(中華書局,1990),頁65-67。
25 同前書,頁17-18。
26 (明)黃汴:《天下水陸路程》卷1、卷2。
27 《天下水陸路程》卷2、卷3、卷7;《天下路程圖引》卷1。
28 《天下水陸路程》卷2、卷3、卷7、卷8;嘉靖《廣西通志》卷1、卷2。
29 【葡】伯來拉:〈中國報導〉,見《十六世紀中國南部行紀》(中華書局,1990),頁17。
30 弘治《興化府志》卷9。
31 (清)屈大均:《廣東新語》卷17。
32 朱培初:《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》(輕工業出版社,1984),頁35。
33 《英宗實錄》卷113、133;《憲宗實錄》卷97;《孝宗實錄》卷73。
34 《熹宗天啟實錄》卷53。
35 司徒尚紀:〈珠江三角洲經濟地理網絡的歷史變遷〉,《熱帶地理》1991年第2期。
36 《神宗萬曆實錄》卷574。
37 《神宗萬曆實錄》卷500。
38 《明經世文編》卷81,徐恪〈修政弭災疏〉。
39 《明史紀事本末》卷55。
40 萬曆《廣東通史》卷69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