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楼主 |
发表于 2020-4-7 22:57:32
|
显示全部楼层
3,林姓
据林姓《南陂族谱》“始祖本末"记载:始祖林向日,祖居宁 化石壁,元代中岁进士,任署程乡县教谕,期满欲回原籍,时遇元末乱世,于泰定五年(1328)由广东迁徙至诏安城外溪东乡(今西潭上营福鼎金村)开基立业,娶妻张氏,传下四子,原吉、原兴、原庆、原隆。其四子林原隆挈家定居于二都林婆社大塘唇,俗称下坪林,成为霞葛林姓一世祖,娶妻杨氏,传下四子:真成、洪孙、臭头、荫妹。其大房真成,传衍裔孙住南陂背屋,俗称背屋林;二房洪孙,三房臭头失记;四房荫妹传衍裔孙住南陂岭尾,俗称岭尾林。其大、四两大房传至六世已有27男,宗族逐渐发展壮大。至七世荫妹公岭尾房系,以原隆公为一世编制了从七世起的字 辈序诗是“明万一光宗,心期汝愈隆。开先宜继后,守法念群公"。真成公背屋房系,其以原隆公之父向日公人诏为一世,从十一世起编制字辈序诗为“天元从日仁,上德竖芳荣。欲汝敦和睦,允期毓愈兴"现在南陂共传至25代,共计6000多人
林姓从十世至二十二世,先后有33人迁台,据在台北、桃园、嘉义、云林等地寄回的族谱资料上记载,现今共计6万多人
据南陂八世孙林迈佳于清顺治十四年(] 657)编写的“筑南陂上堡"篇记述:由南陂开基原隆公七世孙林双溪与族兄弟 若彬、若清、若阳、若添、若福梦、若大庆、若廷贵等8人,于明嘉靖三十八年(巧56)以筑土堡,保一方平安,发动族人历经一年多的努力,建成东西宽172米,南北长1 10米,建筑总面积 18920平方米,墙厚坚固的南陂土堡。而后,在土堡里建林氏大宗祠“怀德堂',二进三开间土木建筑,建筑面积268平方米,奉祀开基祖原隆公派下的列祖神主。当时的林松风为寨长,因守土堡,有效地抗击秀篆吴襄(湘),饶平张琏带兵前来骚扰。而后近一百年里,宗亲得以生聚,子孙得以繁衍,岁时伏腊,长幼欢欣,昭穆秩然,吉相庆、凶相吊、贫贱患难相依持,宗族人力得以发展。
林迈佳还在明万历四十七年(1619)写的“祖先功德"篇里,记述双溪公的原名叫深,字明远,号双溪,好学有礼,才智过人 他带领乡勇,按知县龚有成调令六在参加征剿吴襄战斗时,抓获了一个胡氏老人。有乡勇提出用老人祭旗以图吉利,双溪公及时制止,并说老人憨厚善良,不是贼首,应加以抚慰放回秀篆山村,改用牲畜祭旗。征剿吴襄得胜后,他用分得的酬金在秀篆山村购置田产。至其48岁时,前往秀篆山村收租,遇上胡氏老人之子胡善班,相交至深。胡善班得知双溪已娶官氏为妻生下二女无男,认为父辈恩人不该无后,托人撮合,将其24岁的次女许配给双溪公为侧室。双溪公明媒正娶了胡氏,九年间传下八子二女。官氏、胡氏和睦,尽心养育子女,后八子中有六子传有后代。至明末,仅双溪一脉就已传下曾孙70人、玄孙40人,南陂林姓族人由此得到了较快传衍。又据南陂九代孙林一让(别名时修)编写的《南陂守御土堡传》:清顺治五年至十六年(1648一1657),八世孙林恭修策划守 御南陂土堡方略,在土堡四周、三座门楼上增设七座铳楼,安置火铳,成为山区防御中最坚固的一座大土堡。林恭修故后,由寨主林巨角、林辈采组织土堡内族人,先后同霞葛黄朋五、黄华、江惠锡、江景融、陈朋、官复宇等人组织的乡勇多次交战,并与前来催缴征饷的国姓爷(郑成功)部将海镇余新、万礼义军对抗,拒不缴纳征饷。而在镇总王邦俊、诏安知县欧阳明宪派兵支持下,他们 先后杀死黄朋五、黄华、江惠锡、江景融等人,赶走居住桥头村的官姓族人,使南陂林姓与霞葛的黄、江、官等姓对明清政权交替持 有不同政见,而引起对立争斗,结下了世族怨仇。
在霞葛田野调查中,据老人们讲述,清光绪年间,霞葛的江、 黄、林三姓族长,请秀篆青龙山华角村的宣化佬做中讲和。宣化佬长年在霞葛教书,为人忠厚,选定每年在双溪口中心坝迎请龙山岩 观音菩萨演戏时,要求三姓族长都来出资,各演三台戏。而事先同 戏班班主讲好,演九夜戏,每晚不重复,戏文内容是劝世文、将相和之类,族长们都得在台下一起看戏。大家一起看戏,议论剧目中的劝世文,获得教益,悟到同住霞葛大地都应以和为贵,化干戈为玉帛,互让互助,才能共同发展,并在议事地点镇龙庵立下“乡和乐”碑记(碑文已残缺)。为感谢宣化佬的安排,各自回村后,对裔孙加强道德教育,并先后赠送给宣化佬较丰厚的酬劳。而宣化佬用三姓族长赠送的酬劳,在秀篆华角村建一座“梦笔杆"小楼 后人为该楼题写对联为:“梦幻俱进随时趣,笔意纵横有古风'
|
|